【大好河山·张家口】玉皇阁


      玉皇阁又称靖边楼,位于蔚县北城垣上,是供奉玉皇大帝的神庙,建于明洪武十年(1377年),蔚州卫指挥使周房将蔚州土城改建为砖城,建东、西、南三门,正北无门建玉皇阁一座,与三门遥相对峙。历经风雨剥蚀,战乱兵灾,虽几经修整,现存仍为时代建筑风格,表现出了古代能工巧匠的高超技艺和智慧,是研究明初建筑艺术的重要实例。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


      据《蔚州志》记载:昔日蔚州城垣有楼阁24座,独此楼最为宏整高峻,雄伟壮观。玉皇阁坐北朝南,总面积2022平方米,分上下两院,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、小门、玉皇阁大殿。天王殿和大殿分布在同一条中轴线上。下院由天王殿、东西配殿和正禅房组成。天王殿面宽三间,进深二间,单檐硬山布瓦顶。脊檀下题“大明万历二十八年岁次庚子孟冬朔月旦元吉创立”。天王殿东西两侧各有角门一座,由此可进上院。


      由十八级石砌台阶跨入小门为上院。小门两侧左为钟楼,右为鼓楼。均为重檐歇山布瓦顶亭式建筑。上院正面为玉皇阁大殿,面宽五间,进深三间,三重檐歇山琉璃瓦顶,正琉璃花脊,两端盘龙大吻,脊上琉璃仙人、跑兽齐全。四角脊梢装兽头,下悬铁铎,微风吹佛叮噹当作响,整座建筑木架没饰彩绘,气势非凡。


      玉皇阁大殿内,正面塑玉皇大帝像。塑像两侧墙壁上,绘制着五岳大帝及五母娘娘像。东西两壁上绘有三十六雷公像。帝五威严,雷公狰狞,侍者秀目,场面宏大,人物形象栩栩如生,笔力洒脱,技法娴熟,晕染施粉,浓淡分明。画风相承“吴带当风”。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。


      玉皇阁大殿外观三层,实为两层,二层南北两面辟隔扇门,东西两同明间隔扇,各次间木板围护,四周高游廊。登楼眺望,蔚州城尽收眼底,城外北有壶河水环玉带,南有太行山脉列翠屏。西顾河川秀美绿色葱茏,东望堡寨村落棋布星罗。


      大殿前檐廊下林立着石碑幢,其中明、清重修碑七幢。据碑文记载:嘉靖年间,北方边警不息,鞑靼曾多次入犯蔚州,攻城陷堡,直捣紫荆。铁骑所到之处,烧杀掠抢,镇兵皆避之不敢出击,惟以坚城壁垒自护。这一时期对蔚州城有过四次大的维修。玉皇阁作为城垣防御工程和祭祀建筑,一直是修缮的重点。万历二十八年(1600年)重修玉皇阁,损资人不是善男信女,而多是蔚州在外的一些武职官员,从尚书郝杰到总兵、参将、将军、守备等60余人,可见当时玉皇阁在边备中的分量。另一幢是《天仙子》词碑,是一幢深受人推崇的极有艺术价值的石碑。明嘉靖二十三年(1544年),鞑靼侵犯紫荆关,山西布政司右参义、进士苏志皋奉命赴蔚州征催粮饷,并督促大军经蔚州飞狐峪进发广昌(今涞源),增援紫荆。苏志皋在蔚之时,忙里偷闲,乘月色登上玉皇阁,环视周围群山,如有众仙骑鸾跨凤翱翔其间,乃即兴作词一阕,调寄《天仙子》。词曰:“青帝祠前赤帝祠,步虚声里梦回时,羽纶归去鹤书迟。山吐月,水平堤,冷冷玉露湿仙衣”。《天仙子》书法行草,字大如升,用笔流畅自然,字体飘逸潇洒,风格豪放,刻工精湛。不愧为书法艺术珍品。


      传说农历正月初九,是玉皇大帝的生辰,玉皇阁中依例要举行庆典活动,俗称斋天。大殿中仙音嘹亮,醮仪热闹非凡,来玉皇殿烧香献供的人络绎不绝,香烟缭绕,烛光辉煌。可见在民间和道教中对一祭祀活动是十分重视的。


      蔚县玉皇阁规模宏大,布局严整。除现存两进院落,原建筑前还有照壁、山门和牌楼,可惜已毁。尽管如此,仍享有京西第一阁的美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