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好河山·张家口】崇礼长城 - 历史长河中的惊鸿一瞥
长城东出燕山,西入阴山,在中间大马群山中崇礼的这一段,就不是一条线了,而是一张神奇的长城网。将仅有2000多平方公里的崇礼县分割成若干块。如果张家口是长城的博物馆,那么崇礼就是最大陈列室。崇礼县与张北县交界的桦皮岭,汇聚了战国时期的燕北长城、秦始皇连接燕赵的秦长城、西汉长城、第一条少数民族修的北魏长城,修筑更加完备的明长城。
中国拥有的战国(燕、赵)、秦、汉、北魏、北齐、唐、金、明等八个朝代历时2300多年修筑的长城中,崇礼境内就有六个朝代的长城六段。其纵横相交、错落相叠,并行重复。县域内随处可见各类结构的长城或长城附属建筑的遗迹。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小县内分布多朝代的多种长城,实属罕见。崇礼境内长城的总长度约为170多公里(重复叠压部分不重复计算)。
崇礼长城的建筑形制花样繁多,有土夯、石筑、土石混筑;有石片干插、石块干垒,也有土夯墙芯外用青砖、石条灰浆精心砌筑的;长城顶部有尖顶、圆顶、平顶、斜顶,有的顶部可以八人并行,四马并排。因而,崇礼长城是张家口这座中国历代长城博物馆最大的陈列室毫不夸张。
赵国长城
石嘴子乡五台窑坝头一带,横亘着有一条古长城,它东起五台窑、张北黄花坪,向西经台路沟到大河乡南缘登尚义县甲石河乡鱼儿山;向西南经万全、尚义、怀安交界,从怀安桃沟向西出境到内蒙古兴和县,全长约100多公里。这段长城的建筑形式有毛石干插、土石混筑、土夯筑及山险墙等,属于明朝西路长城的一部分,但是经过我市考古工作者考证,这段长城应是战国时期赵长城的东端,后又被秦、汉、北魏及明代利用,是崇礼境内修建最早的长城。
燕国长城
崇礼境内的燕长城东起沽源县丰元店乡老掌沟南山,向西北经毡房营、椴木梁折而西南,经沽源县长胜(盛)地、碾盘沟、马场;再向西登张北、崇礼两县交界的桦皮岭,南入崇礼,经清六营(双盘道)、清五营、清三营、沙岭、青虎沟到野鸡山;向南则混迹于北魏、明代后建的长城之中。
《史记·匈奴列传》载:“燕亦筑长城,自造阳至襄平。置上谷、渔阳、右北平、辽西、辽东郡以拒胡”。关于这条长城的具体位置和走向,除了文献中记载的造阳、襄平两点外,其余均没有明确记载,修筑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11年至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时期。
燕国的封地在今河北省北部到辽宁西南部一带,建都于蓟(今北京),又以武阳(今河北易县南)为下都。当时崇礼属于燕国北境上谷郡(郡治怀来大古城)。《匈奴传赞》记载:“汉弃造阳之北九百里。”唐代颜师古注曰:“造阳,上谷地;斗,绝也,县之斗曲入匈奴界者,其地造阳也。”清乾隆年编修的《宣化府志》记载:“(赤城)县为郡界极北之地,形如角突出北边。所谓斗辟之造阳,地势大概想见。综上记载推断,造阳位置应该在汉代的女祁县(今赤城龙关镇)以北,根据地形分析,应当在今独石口以北闪电河一带。所以,燕北长城以造阳地为西起点,应该从沽源县闪电河上游开始。那么,这条东起沽源县丰元店乡老掌沟南山,经过张北、崇礼两县交界的桦皮岭,到崇礼、赤城交界的野鸡山,再到宣化的青边口一带的长城,应属于燕北长城的西段南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