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大好河山·张家口】大境门


      大境门与山海关、嘉峪关、居庸关一起被称为万里长城的四大雄关。在这四大雄关中,惟有大境门以门相称,独树一帜,因此,它又被称为京西第一门。


      大境门位于张家口市主城区北端,始建于清顺治元年(1644年),至今已有360年的历史,虽饱以沧桑,但雄姿依旧。大境门条石为基,青砖为体,拱门长13米,宽9米,高12米,十分雄伟。大境门的拱门洞上方有四个颜体大字:大好河山,为民国年间察哈尔都统高维岳1927年所书。这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,充满了张家口塞外山河的赞美这情,使这座历史悠久的京西第一门更显得流光益彩,赋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。特别是这一匾额还具有回文艺术特色,不但顺读“大好河山”意境深远,而且倒读“山河好大”也别有一番情趣。登上大境门,症先映入大家眼帘的就是雄伟的万里长城。我国万里长城的所有关口,大都是以“关”或“口”命名。如山海关、居庸关、阳门关、古北口、独石口、杀虎口等等。而唯独张家口的这个关口却叫“境门”。为什么呢?因为当年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是我国北方国际易货易的内陆口岸。封建王朝以长城和门为界,做生意的外族人只能在城外交易,不得入城。“境门”是边界之门,而“大”境门是针对“小”境门而言的。当年在大境门的东边,还有一座仅限行人通过的小门,叫“小境门”,现已不复存在了。大境门两侧的长城是明长城,它犹如一条巨龙腾飞于东西太平山山巅,十分壮观。这里的长城系外长城,它与八达岭的内长城相比,更显得厚重而苍健。张家口境内的长城,历史非常悠久,最早的长城是战国时期的燕长城与赵长城。张家口境内还有秦长城、汉长城、北魏长城、北齐长城、唐长城、金长城、明长城、全长1476公里,这里堪称长城博物院。大境门两侧的长城就是在北魏长城的基础上,于明代成化年间修建的。雄伟的长城,古老的烽火台,辽阔的塞外山河,构成了一幅兵家必争之地的生动图画,集中体现了张家口作为首都北大门的雄宏气势。


      大境门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的凯旋门。1945年12月23日,八路军经过艰苦卓绝的战斗,一举收复了塞外重镇张家口。八路军健儿雄赳赳气昂昂地从大境门进入张家口市区,受到张家口人民的热烈欢迎,那种历史性的画面至今仍深深铭刻在张家口人的心头。抗战胜利后,蒋介石悍然发动反人民的内战,疯狂向张家口进攻。我军根据毛泽东的指示进行战略撤退,于1946年10月主动撤离张家口。在党中央和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,仅仅过了二年时间,我军便在举世闻名的平津战役中重新解放了张家口。在第二次解放张家口的战斗中,敌军被我军团团围困,敌人企图通过大境门向北突围,于慌乱这中仓皇出逃,被我军包围于大境门外的西甸子、朝天洼、乌拉哈达一带,国民党部队5万多人被全部歼灭。大境门是这次重大战役的历史见证。


      大境门是蒙汉民族团结融合的互市门。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长期以来,大体以长城为界,长城以南为农耕文化区,长城以北为游牧文化区,长城一线则是各民族融合与互市的地方,特别是长城大境门更是一身二任,既是双方战斗的战场,更是双方互市的商场。张家口从明降庆五年起,大境门外元宝山一带,逐渐形成了在历史上被称为“贡市”和“茶马互市”的边贸互市场所。曾被称为中国的旱码头。后来又发展成为张库大道贸易的源头。那时来自蒙古高原的牲畜、皮毛、茶叶、药材、毛织品、银器、口蘑、发菜等通过张库大道,运到来远堡市场、西沟市场、元宝山市场,在此里以易货贸易的形式换成丝绸、茶叶、瓷器、白糖、棉织品及小百货等。从张库大道运回蒙古的库伦(今乌兰巴托)俄国的恰克图、毛斯格洼(今莫斯科)等地。当年断断续续维持了几百年的这条商道,是我国北方的丝绸之路,它横跨亚欧大陆,参加贸易的有汉、藏、满、回、蒙、维吾尔、哈萨克等民族及日、英、法、美、俄等国的商人,这些商人在大境门内外修建商行店铺1500多家,其中有国外洋行44家,最多年贸易额达白银一亿五千万两,折合人民币60多亿元。许多蒙古族商人在这里经商发财,于是将大境门西北面的山起名为元宝山,可以想见这里曾经是多么繁华!


      大境门悠久的历史,雄伟的风姿,使它成为张家口的标志。凡是来张家口的政要名人,都要登上大境门,指点江山,激扬文字。康熙帝、乾隆帝、孙中山、蒋介石、朱德、乌兰夫、罗荣桓、聂荣臻、杨成武等都曾乘兴亲临大境门,对大境门留下深刻的印象。


      当地自古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谣:“登上大境门,一生都太平”。因为大境门连通的是张家口的东西太平山。所以外地游客来张都要登登大境门,一睹它的雄姿、古朴和美好的象征。


      关于它的雄姿和象征,有诗为证:


天下长城第一门,一座古桥连太平。


沧桑历史作见证,大好河山日日新。